股票代码00579 HK

政策环境

首页 >新闻中心 > 政策环境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作者:时间:2020-12-11

(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全市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紧密结合我市实际,中共重庆市委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最具战略指引意义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重庆视察并对重庆提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重庆赋予了战略使命、带来了重大机遇。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推动重庆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全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地区生产总值迈过2.5万亿元大关;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方兴未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加彰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大,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成效显著;脱贫攻坚任务即将胜利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即将全部脱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民主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成效明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良好,成渝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当前,全市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持续向上,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取得的显著成绩,最根本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回顾五年来的艰难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任何风险挑战。只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沉心静气、真抓实干,工作就有底气,发展就有希望,事业就能顺利。我们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干实绩兑现市委“三个确保”政治承诺,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面临一系列老难题和新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市改革发展将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从我市自身看,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能级还不够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社会治理有待加强,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点击查看完整版: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