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间:2025-05-05
2025年4月27日,财政部会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我国在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机制方面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该准则的发布不仅体现了我国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导向,也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在气候治理中的责任与义务。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关乎生态安全、能源结构转型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当前,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不断加剧,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关键主体,亟需在战略层面识别气候相关风险与机遇,提升气候韧性与适应能力。京能清洁能源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气候议题作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纵深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持续强化气候治理能力,推动气候因素全面融入公司战略规划、风险管理与生产经营之中。
为系统识别并妥善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与转型机遇,京能清洁能源在开展气候情景分析时,充分考虑所在能源行业的运行特性、待评估风险类型、公司业务的地理覆盖范围及评估时间尺度等多维因素,综合分析情景来源的科学依据、核心假设、模型内置参数及其与公司业务的适配性,最终选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代表性浓度路径(RCPs)2.6与8.5情境开展情景建模与风险评估。通过在低排放与高排放场景下对公司业务所面临的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进行系统识别,进一步明确未来在政策、市场、技术、声誉等方面可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在此基础上,京能清洁能源不断优化气候战略布局,将气候变化全面纳入整体ESG风险管理框架,制定了标准化的气候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制度与流程。公司董事会总体把控和监察气候相关风险管理的情况,下设战略委员会负责识别与评估气候相关风险,持续更新风险清单与排序,构建气候风险管理体系,公司各部门重点关注与自身业务相关的气候风险,落实专人负责日常监测、评估与响应,确保管理措施在组织内部高效落地。各下属公司与公司各部门进行垂直沟通和管理,因地制宜细化气候风险管理制度,强化关键业务环节的气候风险应变能力和韧性。
针对气候相关的急性实体风险,京能清洁能源构建了气象灾害突发事件预警流程与气象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流程的双重保障机制,确保在面临突发极端天气事件时能够快速预判、科学调度、有效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气候变化对人员安全、设施运行及能源保障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公司生产运营稳定与服务连续性。
同时,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部署,抢抓绿色低碳转型窗口期,京能清洁能源持续深化绿色发展路径,聚焦“绿电进京”重点工程攻坚克难,推动重大项目高效落地。2024年,公司圆满完成全国首个跨省区特高压通道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绿电交易项目,成功实现“绿电送首都”,标志着京能清洁能源在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与绿色能源供应保障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该项目每年可向北京输送约26.4亿度清洁电力,可节约80万吨标煤,有效推动锡林郭勒盟地区新能源绿电消纳能力提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首都绿色电力消费水平,强化公司服务首都清洁能源发展与绿色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此外,京能清洁能源持续拓展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应用,2024年成功推进第三期国补ABS发行工作,基础资产再度获得交易所“碳中和”认证,彰显了公司绿色资产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潜力,在实现高效盘活应收补贴资产、控杠杆、压降“两金”等财务优化目标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专业影响力与绿色发展品牌价值,为建设现代能源体系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气候变化治理已成为全球共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京能清洁能源坚持战略引领与制度建设协同推进,持续提升气候治理的系统性与专业化水平,依托科学的分析路径与数据支撑,强化风险识别与战略部署,以高质量的绿色项目和多元化绿色金融工具不断增强绿色发展动能。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化ESG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力量。